跳至正文

Yunnan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YNADA)

全国 5A 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全国“四好”商会

云南省商务工作先进集体

橡胶树的人工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简介

Loading

 以下技术资讯由农业资料网收集整理,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如需深入了解橡胶树的人工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请认真分析研究橡胶树的人工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专辑中发表自正规科技刊物的技术文献资料,并结合具体生产实际参考执行。
  大戟科橡胶树属高大乔木。又名巴西橡胶树、三叶橡胶树,俗称胶树。所分泌胶乳的加工品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已知的产胶植物中以橡胶树的产胶量最高,质量最好。树的经济寿命可达30年左右。目前世界上使用的天然橡胶,绝大部分由橡胶树生产。

  橡胶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当地人民早已认识到橡胶有弹性和防水功能。1493年C.哥伦布曾见海地的印第安儿童玩橡皮球。1736年法国人德.拉.孔达米纳第一次将橡胶品带去欧洲。但在较长时期内橡胶主要只被用于擦掉铅笔写的错字,其英文名rubber即有磨擦工具之意。1839年美国C.古德伊尔发明硫化橡胶法,1888年英国人J.B.邓洛普发明汽胎,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此后橡胶在工业上的需要量剧增,才促进了对野生橡胶树的大规模引种驯化。在此之前,英国人H.A.威克姆曾于1876年从巴西塔帕若斯河左岸的波姆附近地区(海拔70~90米)采集高产橡胶树种子7万粒,运回英国伦敦丘园播种,成苗2397株分别运往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以后在东南亚栽培的橡胶树绝大部分是这批树种的后代。189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H.N.里德利改进了割胶方法,1915年荷兰人黑尔滕等在印度尼西亚发明胶苗芽接法,促进了橡胶栽培业在东南亚的迅速发展。

  中国试种橡胶树始于20世纪初。1904年云南率先从新加坡引入胶苗8000株试种成功。以后台湾、海南岛、雷州半岛等地也相继引种。至1950年全国约有110万株实生胶树,其中有60万株割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1952年海南岛、湛江和云南南部开始发展橡胶种植,广西、福建南部和广东汕头地区也有少量栽培。此后又经30多年的努力,选育出多个抗风、耐寒品种,制订了因地制宜的抗风防寒栽培措施,终于在北纬18°~24°地区大面积植胶成功。

  世界上现有37个植胶国家,大都分布于南纬10°至北纬15°之间,植胶面积共约1.1亿亩。1982年世界干胶总产量达375万吨,主要生产国家依次为:马来西亚(151.66万吨)、印度尼西亚(88万吨)、泰国(55.22万吨)、印度(16.59万吨)、中国(15.26万吨)、斯里兰卡(12.52万吨)等。中国的植胶区主要在海南省和云南省西双版纳。

  植株高20~40米。根分主根及侧根。主根圆锥形。侧根轮生,第1轮离地面10~20厘米,为主要吸收根系;第2轮离地面40厘米以上,起支撑作用。叶互生,三出复叶,小叶椭圆或倒卵形,革质,全缘,渐尖,基部楔形,网脉明显,叶柄长5~14厘米,小叶柄基部常具蜜腺点。花小,无花瓣,单性,雌雄同株,圆锥花序腋生,密被白色柔毛;花萼黄色,5裂;雌花生于花序各分枝顶端,具有绿色花盘,子房3室,柱头3裂;雄花较小,雄蕊10枚,花药2室,分两轮排列于雄蕊柱上。异花传粉。果为蒴果,球形,常含种子3粒,果壳木质,坚硬。种子椭圆形,长约3厘米,具褐色斑纹,种背常隆起,种腹略扁平。

  天然橡胶是异戊二烯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很好的弹性、绝缘性、强伸性和较好的防水性、气密性、重要工业原料。现在世界上的橡胶制品已达5万余种,主要用于制造飞机、汽车等所用的轮胎。一些发达国家的橡胶消费量(包括合成橡胶)和钢铁消费量的比例为1~1.5:100。橡胶树种子含油率22~25%,油为半干性,可用作制造油漆、肥皂、醇酸树脂等的原料;精炼去毒后可供食用。果壳能制活性炭、糖醛等。木材经处理后可制作家具、纸浆、纤维板、胶合板等。

  NY/T 221-93 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橡胶园规划设计、防护林、种苗准备、开荒与定植、抚育管理、割胶、病虫害防治及更新的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橡胶区的栽培管理。

2 规划设计

2.1 园地选择

2.1.1 地势:坡度小于35°。

2.1.2 土壤:土层厚度在1.0m以上,土壤较肥沃。地下水位在1.0m以下,排水良好。

2.2 园地等级

  园地分为甲、乙、丙三等,各等级的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

表 1 园地等级指标

2.3 胶园面积:一般为1.33~2.66ha,通常以林带划分,无需防护林的地区,可以山头或天然界限划分。

2.4 园间道路:路面宽一般3~4m,便于汽车和拖拉机通行。

3 防护林

3.1 营造原则

  凡有风害的地区,植胶前一至三年造林。

3.2 林带规格

  林带宽15~20m,副林带宽8~15m,山脊林带宽不少于20m。相对高差60m以上的山岭,顶部至少留四分之一的块状林。

3.3 林带树种

  树种选择速生抗风又具较高经济效益的适生树种。

3.4 林带结构

  林带由主木、副木和绿篱合理组成。

3.5 林带更新

  林带更新一般与橡胶树更新同步进行,在胶园得到良好防护的前提下,也可适时半带或隔带更新。已失去防护作用的应及时更新。

4 种苗准备

4.1 采种

4.1.1 砧木种子要使用经鉴定合格的采种区种子。

4.1.2 优良有性系种子只使用经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种子园种子。

4.1.3 种子必须成熟、饱满、新鲜,做到随采、随运、随播。

4.2 育苗

4.2.1 芽接树桩苗和袋育芽接苗提前二年培育;高截干和三合树芽接苗提前三年培育。

4.2.2 培育一周年的实生苗离地15cm处茎粗要有70%达到:甲等地1.8cm,乙等地和丙等地1.5cm。

4.2.3 按定植实际需要株数,芽接树桩多准备20%,袋育芽接苗、高截干和三合树多准备10%的苗木。

4.3 品种使用、芽条增殖和品系纯化

4.3.1 使用的品种需经农业部组织的全国橡胶品种汇评审定、推荐的优良品种。

4.3.2 芽条增殖

  橡胶育种科研单位建立原种增殖苗圃。

  橡胶农场建立中心增殖苗圃。

4.3.3 品系纯化

  增殖苗圃芽条长到三蓬叶稳定时,每株进行无性系形态鉴定,除去不纯植株,纯度要达到100%。

  采集、包装和运输芽条时要逐条标明品系名称。

  增殖苗圃以外的未经鉴定的芽接苗不能作芽条使用。

4.4 芽接

4.4.1 砧木

4.4.1.1 用绿色芽片芽接的砧木离地15cm茎粗达到0.8cm以上;用褐色芽片芽接的一年生砧木离地15cm茎粗达到1.5cm以上。

4.4.1.2 砧木要有三蓬叶以上,并易剥皮。

4.4.1.3 砧木最多重接一次。

4.4.2 芽条

4.4.2.1 用丛式绿色芽条繁殖法培育绿色芽条。

4.4.2.2 一年生芽条离结合点15cm茎粗达到2.0cm以上;每米可利用芽片10个以上,并易剥皮。

4.4.3 应选择腋芽和鳞片芽作芽片。

4.4.4 芽接成活率应达到85%以上。

4.4.5 芽接后要建立田间资料档案。

5 开荒与定植

5.1 开荒

5.1.1 要集中连片进行,开荒同时完成道路的修筑。先灭草,后植胶。

5.1.2 种植形式、密度

  按每公顷495~600株密度和宽行形式种植,但株距不得小于2.0m。

5.1.3 定标

  3°以下平缓地用十字线定标,3°以上坡地环山等高定标。边行与防护林带距离10m,尽量避免插行、短行。

5.1.4 修筑水土保持工程

  3°以下平缓地修筑沟埂梯田,3°以上坡地修筑等高梯田或环山行,面宽1.8~2.5m,向内倾斜12°~15°。最高一行梯田上方修“拦水沟”,胶园下边如有农田,应在农田上缘修环山排水沟。

5.1.5 挖穴回土

  定植前一个月要挖好穴,穴面80cm×80cm,穴底50cm×50cm,穴深60cm。每穴施足基肥,并加入磷矿粉0.2~0.4kg,与表土混合回穴。

5.2 定植

5.2.1 定植材料

  芽接桩茎粗1.5cm以上,且已抽芽。

  袋装芽接苗2蓬叶以上,且顶蓬叶稳定。

  高截干芽接苗与三合树高度不低于2.2m,离结合点100cm处茎粗3cm以上,干端芽眼已开始萌动。

5.2.2 定植时间

  春暖后定植,一般在四月底完成,云南地区最迟不得超过七月上旬。

5.2.3 定植成活率达95%以上。

5.3 定植后每个胶园建立林谱,内容见附录A和附录B。

6 栽培管理

6.1 修芽与补换植

6.1.1 修芽

  定植后及时修除砧木芽和2.2m以下树干上的侧芽。

6.1.2 补换植

  胶园的缺株、病弱株和砧木苗,用原植品种、大小相宜的苗木,在植后二年内完成补换植。

6.2 间作与覆盖

6.2.1 间作

  间种作物须施肥、轮作、等高耕作;间种矮秆作物距离胶树1m以上,高秆作物2m以上。不得间种木薯、香茅等消耗地力大的作物。

6.2.2 覆盖

  不进行间作的胶园,应尽早种植以豆科为主的活覆盖,搞好胶、肥配套。

6.3 除草、盖草与维修梯田

6.3.1 除草

  控制植胶带的杂草萌生。推广化学除草,彻底消灭恶草。

6.3.2 盖草

  苗期应常年保持株周盖草。草料应离开胶苗10cm;冻、寒害地区冬前应在草面覆土。

6.3.3 维修梯田

6.3.3.1 发现梯田崩缺应及时维修,搞好培土护根。

6.3.3.2 严禁铲草皮积肥。

6.4 施肥与扩穴改土

6.4.1 施肥

  以有机肥料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施用时间在每年三至九月,分次施用,各龄胶树施肥量见表2。

表 2 各龄胶树施肥量

注:①使用其它化肥时,按表列品种肥分含量折算。②有拮抗作用的化肥应分别使用。

6.4.2 扩穴改土

  定植后每年扩穴改土一次,逐年向外扩展,扩穴必须结合压青施肥。

6.5 修枝整形和风害树处理

6.5.1 修枝整形

  中、重风害地区,从幼树开始合理修剪成均衡、疏朗的抗风树型。

6.5.2 风害树处理

6.5.2.1 风后立即进行调查,风害树分级指标见附录C。

6.5.2.2 风害树及时处理,淘淤、扶树、填洞,涂封锯口。适当选留萌生枝条;低部位萌生芽要围护。

6.6 防寒和寒害树处理

6.6.1 防寒

  冬前因地制宜疏通林带,清除胶园高草、修除下垂枝、增施钾肥。

6.6.2 寒害树处理

6.6.2.1 春季胶树萌芽后对寒害树进行调查,寒害树分级指标见附录D。

6.6.2.2 及时锯除干枯的枝干,大锯口用涂封剂涂封。

6.7 防牛兽害及火灾

  胶园外缘挖防牛兽沟,修筑防牛兽堤及种植刺篱等。干旱季节注意防火。

6.8 每年冬季彻底清除胶树寄生物。

6.9 旱害与旱害树的处理

6.9.1 防旱

  因地制宜,做好浅松土、覆盖、淋灌水等防旱工作。

6.9.2 旱害树处理

6.9.2.1 旱情过后,适时调查。旱害树分级指标见附录E。

6.9.2.2 及时处理干枯枝干,涂封切口。

7 割胶

7.1 割胶前准备

7.1.1 编好树位,配备胶工。

7.1.2 培训胶工,经技术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割胶。

7.1.3 每30~50名胶工配备割胶辅导员一名。

7.2 割面规划

7.2.1 芽接树新割线下端离地面高度,第一第二割面120cm,再生皮割面按原割面高度不变。

7.2.2 优良实生树第一割面下端离地高度为50cm,以后各割面离地高度均为120cm。

7.2.3 割线倾斜度:实生树22°~25°,芽接树25°~30°,阴线割胶40°~45°。同一胶园割面朝向一致。

7.3 割胶要求

7.3.1 开割标准:一个胶园内,芽接树离地100cm或优良实生树离地50cm处,树围50cm(重风、寒区45cm)的胶树占胶园株数50%开割。以后新投产树开割高度与已割胶树当年割线等高。第三割年即可全园开割。

7.3.2 开割时间:第一蓬叶老化植株达80%以上开割。

7.3.3 停割时间

  一株胶树黄叶量达50%以上时,单株停割;单株停割胶树达50%时,全园停割;全园停割达50%时,全场停割。

  连续五天上午八时气温15℃以下停割。

  年割刀数达到规定停割。

7.3.4 停割后涂封割面。

7.3.5 割胶刀次

  年割刀次:海南120~135,广东105~110,云南、广西、福建100~105。

  月割胶刀次不超过15次。

  不得连割3次。

  刺激割胶制度见附录F。

7.3.6 割胶深度和伤树:割胶深度0.12~0.18cm,刺激割胶深度≥0.18cm。

7.3.7 要消灭特伤,大伤口率少于5%,小伤口率少于20%。

  伤口指标:伤口长1cm宽0.4cm为特伤;伤口长宽为0.25cm为小伤;介于二者之间为大伤。

7.3.8 耗皮量:以月计算,平均每割一次耗皮量0.12~0.13cm;刺激割胶,阳线不超过0.14cm,阴线不超过0.18cm。

7.3.9 干胶含量

  年平均干胶含量不低于30%。

  刺激割制五至七月高于27%,八至九月高于26%,十至十二月高于25%。

  每割次低于25%、重灾年每割次低于23%或本割次比上割次剧烈下降5%时短时休割。

7.3.10 死皮树停割指标:当年4~5级死皮树不超过0.5%。死皮树分级指标见附录I。

7.3.11 搞好胶杯、胶刮、胶桶、胶舌、树身、胶头的清洁,及时回收长流胶和杂胶。

7.3.12 使用小圆口割胶刀,禁用三角刀。

7.4 受害树复割

  风、寒害三级以内停割胶树,有二分之一以上完好叶片;三级以上胶树,树冠有四蓬叶以上的四条分枝时,可复割。

  死皮停割胶树,检查树皮已恢复产胶机能时,可改线或转割面复割。

  复割胶树需降低割胶强度。

8 病虫害防治

8.1 主要病害防治

8.1.1 白粉病防治:在胶树抽叶30%以后,叶片物候处古铜盛期或淡绿盛期时、发病率为20%~30%时、用45μm硫磺粉或硫磺胶悬剂或粉锈宁烟雾剂等,及时喷药防治,喷后遇雨应补喷。防效要求达到表3所列指标。

表 3 橡胶树白粉病防效指标

白粉病分级指标见附录G。

8.1.2 炭疽病防治:对处于古铜期易感病的品系和历年重病区胶树,在阴雨天来临前,及时用代森锌或28%复方多菌灵等药剂防治。炭疽病分级指标见附录H。

8.1.3 割面条溃疡病防治

  a. 严格做好病害流行期“一浅四不割”。一浅即割胶深度0.15cm;四不割即树身不干不割,上午八时气温在15℃以下不割,条溃疡病斑一厘米以上不割,十一月后下午二时后树身干亦不割。

  b. 发现扩展型病斑时要及时切除病灶,并及时用瑞毒霉、乙磷铝、治疡灵等杀菌剂涂抹割面。

  c. 通过防治使中、轻病树位三级以上病树不超过0.5%;历年重病树位三级以上病树不超过1%。割面条溃疡病及褐皮病分级指标见附录I。

8.1.4 根病防治

8.1.4.1 垦前检查根病寄主,彻底清除带病树头和病根。

8.1.4.2 选用无病健壮苗定植并定期进行检查。

8.1.4.3 对病区中的病健树用十三玛啉淋灌,进行根茎治疗或保护。

9 更新

9.1 对象

9.1.1 产量为同类地区同龄胶园平均产量水平的60%以下的胶园。

9.1.2 割胶株数少于每公顷225株或不到原定植株数50%的胶园。

9.2 要求

  做好整体规划。提前2~4年实行强割;备足橡胶、防护林、绿肥覆盖和间种作物种苗;清除根病源,做好橡胶木材综合利用。其余按2、3、4、5、6、7、8项规定执行。

9.3 方法

  将更新胶树及防护林全部推倒、拔除,重新规划设计种植橡胶树、防护林及间种作物。

橡胶树主要病害及防治

  胶树病害有叶面病害,茎、枝干病害,根病;虫害及动物危害主要有金龟甲类害虫、大蟋蟀、黄褐树螽、小蠢虫类、螨害、双线嗜粘液蛞蝓、鼠害等,另外还有胶树的风害及寒害。

  橡胶白粉病

  (1)症状:白粉病侵害嫩叶、嫩芽、花序。嫩叶感病初期出现辐射状色透明的菌斑,以后病斑上出现白粉。初期病斑多数为圆形,后期为不规则形。病害严重时,病叶布满白粉,叶片皱缩畸形,最后脱落。花序感病后也出现白色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花蕾大量脱落、凋萎。

  (2)防治方法

  ①减少越冬菌源:在橡胶抽芽前,摘除断倒树或正常树的冬梢,每株断倒树保留2~3条粗壮的嫩梢,并用硫磺粉或0.2%粉锈宁喷撒防治。落叶不彻底的年份,在12月中、下旬,用10%脱叶亚磷油剂或0.3%乙烯利油剂喷雾,每公顷用12~15公斤,可在半个月内将橡胶树的越冬老叶脱落,使橡胶抽叶整齐,减少菌源,促进抽叶,减轻发病。

  ②流行期防治:橡胶抽叶30%,根据防治指标,进行防治:抽叶30%以前,发病率10%以上,局部防治;抽叶30%~50%,发病率10%~15%,全面防治;抽叶51%~叶片老40%,发病率16%~25%,全面防治。

  ③施药方法:使用农机具喷药时,每公顷次用药9~12公斤。一般在晚上10时至翌晨8时气流平稳,叶片潮湿时喷药效果最好。病害严重时,可适当加大施药量。

  橡胶炭疽病

  (1)症状:本病发生在叶片、嫩梢、胶果上。嫩叶感病后出现形状不规则、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称为急性型病斑。病斑扩展很快,边缘常有黑色坏死线。严重时叶片皱缩干枯,很快税落。这种病斑在阴湿天气下较多。

  嫩梢、叶柄感病后,出现黑色下陷小点或黑色条斑。病斑初期黑褐色,扩大后整个嫩梢被病斑环绕,病部以上的嫩梢枯死,向下蔓延后,可使整株芽接苗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加强抚管,增施肥料,排除积水,提高胶树和胶苗的抗病能力。

  ②及时开展化学防治,田间防治从30%抽叶开始,根据气象预报,如未来10天内有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天或大雾天气,就要在低温阴雨天来临前喷药防治。农药可选用5%拌种灵??福美双胶悬剂,1∶5代森锰锌滑石粉剂或0.5%百菌清加多菌灵混合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