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物产繁多,是东南亚著名的粮仓,有“稻米之国”的美誉。缅甸环境优美,河流密布,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53%,名贵木材如红木、紫檀、柚木等畅销世界。缅甸资源丰富,盛产石油天然气,红宝石、翡翠更是享誉全球。
一、地理气候
1.地理位里
缅甸联邦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在东经92°l0′-101°1′、北纬09°32′-28°31′之间。最西端是与孟加拉国接壤的孟都(东经92°线附近), 最东端是缅老界河–湄公河(东经101°线附近),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相连,西部和印度、孟加拉国相临,东部与泰国、老挝毗连,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接孟加拉湾,海岸线长2655千米。
缅甸领土面积为676577平方千米,大致相当于中国云南、贵州、重庆三省市面积之和,超过了整个中南半岛面积的三分之一,在东南亚11个国家中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居第二位;在世界195个国家中,排在第39位。
缅甸的版图看上去就像一颗钻石,南北狭长,东西突兀。从南到北长约209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925千米。德林达依地区沿安达曼海向南边的马来半岛延伸,最窄处只有80-90千米。
2.地形、地貌及主要河流、湖泊
缅甸的地形较为复杂,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山脉河流均呈南北走向。缅甸地貌的基本特点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有三条平行的山脉,即西部山脉、勃固山脉和东部山脉,西部的卡格博亚济峰海拔5881米,是东南亚地区的最高山峰。
高山和大河把缅甸分成了西部山地、东部高原、中部平原、沿海地区等4个地理单元。缅甸西部山地与中国西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相连,由北向南由葡萄山脉、八拐山脉、那家山脉、曼尼坡高地、钦山及若开山脉构成。东部高原包括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脉、克耶高原及南部的德林达依地区。介于西部山地与东部高地之间的中部平原是由伊洛瓦底江和锡唐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和三角洲组成,也就是常说的“缅甸本部”。中部平原是缅甸现代工业、农业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经济较为发达。若开沿海地区是缅甸相对独立的一个单元,若开山脉把若开地区与缅甸本部隔开而在山脉与孟加拉湾之间形成了狭长的沿海地带。
缅甸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等。伊洛瓦底江发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在缅甸的流域全长2030千米,流域面积为43万平方千米。萨尔温江是缅甸的第二大江,同样发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在云南境内叫怒江,在缅甸境内长1279千米。
缅甸最大的湖泊在密支那西面,当地人称为“因道基”。湖长约26千米,宽约10千米,面积约210平方千米。在缅甸还有一个著名的湖泊叫茵莱湖,意思是“小湖”,长19千米,宽6.4千米,平均水深4米,不仅是缅甸有名的鱼米之乡,也是缅甸颇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3.气候
缅甸大部分国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7度,南部临海,受潮湿的印度洋西南季风气候调节。缅北部分山区属北温带,气温温差较大。除了少数高山区以外,一年可分为凉、干、雨三季。
(1)凉季:每年1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此时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是缅甸五谷丰收的季节,同时亦是旅游旺季。一般而言,仰光以南月平均温度在摄氏30度上下,其余地区则在摄氏15-25度之间。
(2)干季:每年3-5月是缅甸气温最热的季节,月平均达30度以上,最高可达40多度。
(3)雨季:每年6月中旬以后多吹西南季风进入雨季,尤其是7月、8月更是大雨滂沱。
按照降雨量划分,可分为三大区域。若开、德林达依两个沿海地带、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和北部高原是缅甸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伊洛瓦底中游地区降雨量最少,年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而掸邦高原、伊洛瓦底江上游、钦敦江流域降雨量适中,年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
二、行政区划
缅甸联邦由省和邦组成,省是指缅族主要聚居区,邦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全国分7个省、7个邦(见表1)。
各省、邦的具体情况如下:
实皆省 位于缅甸西北部,东邻克钦邦、掸邦,南接曼德勒省、马圭省,西连印度和钦邦。面积94625平方千米,人口528.04万。下辖38个镇区,省会为实皆市。主要民族:缅族(90.11%)、掸族、钦族、那加族。
德林达依省 位于缅甸东南部,东部和南部与泰国接壤,北部与孟邦相连,西临安达曼海。面积43343平方千米,人口129.8万。下辖10个镇区,省会为土瓦市。省内主要民族:缅族(83.93%)、克伦族、孟族。
勃固省 位于缅甸中南部,东接克伦邦,东南连孟邦,南与西南部与仰光省、伊洛瓦底省相邻,西北部、北部与马圭省、曼德勒省毗连,西与若开邦接壤,东南部濒临莫塔马湾,面积39 404平方千米,人口493.01万。下辖28个镇区,省会为勃固市。主要民族:缅族( 88.88%)、克伦族、孟族、钦族、掸族等。
马圭省 位于缅甸中部,东接曼德勒省,南连勃固省,北邻实皆省,西靠钦邦、若开邦,面积44820平方千米,人口432.8万。下辖25个镇区,省会马圭市。主要民族:缅族(96.65%)、钦族。
曼德勒省 位于缅甸中部,东接掸邦东南部,南连克伦邦、勃固省,北与西北部与实皆省相邻,西与马圭省交界。面积37024平方千米,人口631.4万。下辖29个镇区,省会曼德勒市。省内主要民族:缅族(95.13%)、掸族、傈僳族、勃劳族。
仰光省 位于缅甸南部,北部与东部紧靠勃固省,西与伊洛瓦底省相连,南濒莫塔马湾,面积10171平方千米,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邦。人口538.2万。下辖39个镇区,省会仰光市。主要民族:缅族( 83.5%)、克伦族、若开族、孟族、掸族。
伊洛瓦底省 位于缅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北部、东部与勃固省、仰光省相接,西北部与若开邦接壤,西部、南部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面积35 138平方千米。人口654.8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下辖26个镇区,省会勃登市。省内主要民族:缅族(75.9%)、克伦族、若开族。
克钦邦 位于缅甸北部。北部和东部分别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交界,西与实皆省接壤,西北与印度的阿萨姆邦相连,南与掸邦北部相依。面积89042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3%。人口122.5万人。下辖18个镇区,首府密支那市。主要民族:克钦族(32.4%)、缅族(28.7%)、掸族(23.15%)、傈僳族。
克耶邦 位于缅甸东部。北接掸邦,东与东南部毗邻泰国,西南与克伦邦相连。面积11753平方千米。人口25.3万人。全邦下辖6个镇区,首府为垒固市。主要民族:克耶族(42.86%)、缅族(14.29%)、掸族、克钦族、克伦族。
克伦邦 位于缅甸东南部。东接泰国,北连克耶邦,南和西南部与孟邦相接,东北与曼德勒省、掸邦交界,西与勃固省接壤。面积30383平方千米。人口14.1万人。下辖7个镇区,首府为帕安市。主要民族:克伦族(50.04%)、孟族(17.46%)、缅族(13.49%)、勃欧族、掸族、克耶族。
钦 邦 位于缅甸西部。北和西北部与印度接壤,东与实皆、马圭两省相接,南部与若开邦相邻,西部与孟加拉国交界。面积36019平方千米。人口46.5万人。下辖9个镇区,首府为哈卡市。主要民族:钦族、若开族、那加族、缅族。
孟 邦 位于缅甸东南部。北连勃固省,东接克伦邦,南与丹那沙林省相连,西临莫塔马湾,东南角与泰国交界。面积12297平方千米,人口239.1万人。下辖10个镇区,首府为毛淡棉市。主要民族:孟族(37.86%)、缅族(36.89%)、克伦族、勃欧族、掸族。
若开邦 位于缅甸西部。北接钦邦、东与东南部与马圭省、勃固省,伊洛瓦底省相连,西濒孟加拉湾,西北部与孟加拉国毗邻。面积36778平方千米,人口265.4万。下辖17个镇区,首府为实兑市。主要民族:若开族、钦族、缅族、帖族。
掸 邦 位于缅甸东部。北部、东北部与中国接壤,东与老挝交界,东南毗邻泰国,南与克耶邦相连,西与曼德勒省,西北与克钦邦、实皆省相邻。面积155801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470.2万。下辖52个镇区,首府为东枝市。掸邦又分为东掸邦(首府景栋市)、北掸邦(首府腊戌市)和掸邦东部(首府东枝市)三部分。主要民族:掸族(38.58%)、勃欧族(10.58%)、缅族(9.65%)、拉枯族、克钦族、佤族、果敢族、傈僳族等。
缅甸独立后由于长期的内战,形成了多个少数民族武装管辖的地方政权,给外界留下了“国中之国”的印象。1988年9月缅甸军队接管政权后,先后与17股少数民族武装达成和解协议,基本上结束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内战。为了将少数民族武装管辖的地区纳入缅甸联邦统一的管理,缅甸新宪法中新增设了6个民族自治区和自治县,分别是:
(1)实皆省拉伊希镇区、拉赫镇区及楠荣萨甘镇区组成那伽族自治县。
(2)掸邦耶岸镇区和班达亚镇区组成德努族自治县。
(3)掸邦和榜镇区、锡森镇区及平朗镇区组成勃欧族自治县。
(4)掸邦楠散镇区和曼栋镇区组成崩龙族自治县。
(5)掸邦的贡冈镇区和老街镇区组成果敢族自治县。
(6)掸邦的霍班、孟冒、班歪、那坊、万曼、邦桑(邦康)等六个镇区组成两个县,这两个县组成佤族自治区。
缅甸的城市化程度较低,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有仰光、曼德勒、勃生、勃固、毛淡棉等。
仰 光 缅甸最大的城市,人口500万(2007年)。2005年以前曾经是缅甸的首都,也是缅甸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的中心。仰光是一座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热带城市,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平原的南部。城市建立在三面环水的三角形地带上,其西边是莱河,东边是勃固河和勃生塘河,南边是仰光河。仰光港是缅甸最大的商港,全国绝大部分货物经由此港转运。仰光目前共有4个国际港口,分别为:蒂洛瓦国际港、勃昂觉港、缅甸工业港和亚洲世界港。这4个港口承接了缅甸大宗进出口商品60%的运输量,由于这4个港口都不是深水港,而是建在内河上的外贸港口,货物的吞吐量有限,大吨位的国际商船无法进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缅甸对外贸易的发展。缅甸有多条铁路以仰光为起点,北至密支那,南到毛淡棉,西北通卑谬,西达勃生。仰光市郊西北约19千米处的敏加拉洞机场,为缅甸重要的航空港,也是亚洲优良的机场之一。
仰光还是缅甸最大的工业中心,集中了全国30%的就业工人,主要工业有碾米、锯木、炼油、造船等。碾米厂多集中在端底运河与莱河汇合处沿岸;炼油厂在勃固河南岸的丁茵,这里是全国石油加工中心,原油及其制成品输出地;铁路机械工厂在北面的永盛;仰光的达拉船坞修理厂能生产伊洛瓦底江内河航运的小型船舶。
仰光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全年青翠葱绿,繁花似锦,市内有许多寺院佛塔,举世闻名的仰光大金塔耸立在市内西北部的丁固达拉山冈上。大金塔是缅甸的象征,是缅甸最著名的佛教圣地。市内还有甘道枝湖、茵雅湖。缅甸最高学府仰光大学就位于茵雅湖畔。
曼德勒 缅甸第二大城市,人口80多万(2007年)。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又因缅甸的历史古都阿瓦城位于曼德勒附近,华人、华侨又称之为瓦城。曼德勒位于缅甸中部平原伊洛瓦底江东岸干燥地带,是缅甸的古都和内地水陆空交通枢纽,溯江而上可到八莫,顺江而下可通仰光;沿亲敦江向西可达曼尼普尔;东北经腊戌可通往中国。该市郊区有妙甘塔齐机场,市内有碾米、锯木、纺织、船舶修理、机械、化学等工业,是缅甸中部各项物产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曼德勒是缅甸中部的文化中心,这里集中了许多学者、艺术家、文学家和佛教僧侣。曼德勒山是缅甸佛教圣地之一。
内比都 2005年11月6日,缅甸政府宣布迁都彬马那(Pyinmana)。 彬马那原是缅甸中部的一个县级城市,位于仰光以北390千米处,距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约300千米,附近有勃固山脉依托,常住人口估计不足10万。2006年3月,缅甸军政府将首都定名为内比都(Nay Pyi Taw)。内比都与彬马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缅甸政府划定的新首都范围,内比都包括原来的彬马那、达贡和蕾韦等3个镇区,共772 个村,总面积约6450平方千米,现有人口约80万,仅是仰光市的七分之一。其中的彬马那镇区已经升格为彬马那县,行政级别高于另外两个镇区。另外,缅甸军事首脑机关和政府部门所在地与彬马那镇也有相当一段距离。政府各部坐落在彬马那以西直线距离10-15千米的丘陵地区,而军队指挥机关则坐落在彬马那东北方直线距离10多千米处。
三、自然资源
1.农业资源
缅甸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产值约占GDP的56%。全国人口的70%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业劳动力1796万。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0.1%,是缅甸重要的支柱产业。2003年-2007年缅甸农业年平均增长率达9.8%。
缅甸的农作物品种多,是缅甸主要的出口产品。缅甸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类、甘蔗、油棕、烟草和黄麻等。
2003年水稻产量2278万吨,出口92万吨,创汇1.1亿美元。2004年水稻产量2340万吨,2005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064万公顷,产量2450多万吨。
2002年-2003年,缅甸豆类总产量为280多万吨,2003年-2004年为310多万吨。2004年-2005年豆类产量达340万吨,出口87.6万吨,创汇2.24亿美元。2005年豆类总产量达360万吨。2006年豆类种植面积已达372万公顷。2007年前4个月缅甸豆类的出口达到42.4万吨,创汇2.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是仅次于加拿大的世界第二大豆类出口国。
2000年-2001年缅玉米产量仅为35万多吨,到2004年-2005年玉米产量达到了70多万吨,增幅达一倍。2005年-2006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48万公顷。
缅甸芝麻的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芝麻种植面积的12%, 2000年-2001年缅甸全国芝麻种植面积约140.8万公顷,芝麻总产量426551吨。2004年-2005年缅甸全国芝麻种植总面积为149.2万公顷,总产量达54.2万吨。
2004年-2005年缅甸橡胶种植面积已达20万公顷,可供割胶面积为8.8万公顷,橡胶产量为50万吨,2005年-2006年缅甸橡胶产量超过60万吨。
缅甸土地资源丰富,2005年-2006年可耕土地约1800万公顷,实际耕种面积为1064万公顷,复种面积403.6万公顷,总灌溉面积288.1万公顷,水浇地面积占净种植总面积的18.5%,尚有640多万公顷的空地、闲地和荒地待开发。
缅甸政府从1998年开始鼓励缅甸私人企业家投资农业开发,号召农民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同时鼓励外国资本对缅甸农业进行投资。外国资本对缅农业投资可一次性租赁2000公顷的土地,如种植多年生经济林木后,可一次性再租赁2000公顷土地,最多可租赁土地面积达20000公顷,一次性租期最长可达30年。如果需要还可续租,续租期限最多可达60年,年租金每公顷平均为3.2美元。截止2006年4月30日,外国企业对缅甸农业的投资项目共4个,投资额3435万美元。
据2008年3月3日缅甸第397期《B.I.G》经济刊物报道:缅甸将把国内640万公顷没有耕种的空闲土地开辟为养殖区,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造成的肉鱼不足、控制禽流感传播、为牛羊等牲畜开辟饲料基地。2008年3月,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大将亲自敦促农民尽快从传统农业向机械化转变,以充分利用大量增长的耕地。
2.林业资源
缅甸全国拥有林地3437.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28%,原始森林面积134.4万公顷,已发现8570种植物,其中有2300种树 木 、 850 种果树、97 种竹子、32 种藤木。 主要林产品有 花梨、丁 纹、 鸡翅木、 黑檀、 铁木等各类硬杂木和藤条、 竹子等。
缅甸天然柚木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75% ,是世界上柚木产量最大的国家,每年主要向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日本、意大利、瑞士、法国、瑞典和德国出口柚木。1999年-2000年缅甸柚木产量23万立方米,出口额3.4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的14.5%,是缅甸第四大出口商品。
3.水利资源
缅甸国内河流密布,伊洛瓦底江、钦敦江、萨尔温江三大水系纵贯南北,水利资源丰富。据世界银行的评估,缅甸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0800万千瓦。缅甸拥有的水力资源在东盟国家中高居榜首,占东盟国家水力资源总和27000万千瓦的40%。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缅甸丰富的水利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目前缅甸共有44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仅150万千瓦,水电在全国的发电总量中占38.5%,天然气发电量占48.44%。
据缅甸第一电力部的官员介绍说,缅甸正在对16个新水电站建设项目进行初步考察,目前在建的水电项目有20个,新的水电项目将在在建项目完成后优先考虑投资。正在考察的项目遍及全国,装机容量从20兆瓦到1500兆瓦不等。新计划要建电站的装机容量将达5200兆瓦。边境地区的电站所发电将卖给邻国。水电已被缅甸政府列为优先考虑投资的领域。
4.渔业资源
缅甸海岸线长2832千米,陆上沙滩有22.878万平方千米,沿海鱼、虾捕捞区总面积为225000平方千米,鱼、虾储藏量为176万吨,在不毁坏资源的情况下,年可捕捞量为105万吨,是东南亚国家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3/2004年度,出口的水产品共计20.55万吨,出口创汇达3.33亿美元。2004/2005年度,水产品出口超过25.57万吨,创汇近3.47亿美元。2005/2006年度,水产品出口额为3.59亿美元。2006/2007年度,水产品出口创汇达4亿美元。渔业已成为缅甸主要的经济产业和第三大出口创汇行业。
5.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铜、铅、锌、银、金、铁、镍、宝石、玉石等,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翡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的成矿带有克耶邦西南部、德林达依省和掸邦西部的锡-钨矿带,掸邦、克耶邦和孟邦部分地区的锑矿带,掸邦西部的铅-锌-银-重晶石矿带,蒙育瓦和文多地区的铜矿带,钦邦的镍-铬矿带。
缅甸盛产宝石,品种多,质量好,储量极为丰富,主要有玉石、红宝石、蓝宝石、水晶石、金刚石、黄玉、琥珀、翡翠、钻石等36个品种。曼德勒市东北的抹谷地区主产红、蓝宝石,矿区面积400平方千米。此外还有孟休镇区和彬龙那瓦拉宝石矿区。玉石的主产地在克钦邦雾露河上游一带,如帕敢、隆钦、孟拱、陶茂、杭巴、坎棉茂、玛仰甘茂、敏茂、山克茂、瑞克茂、帕甘基茂、叫尼茂,以及摩宁镇区的茂罕和实皆省坎底镇区的南思崩。
缅甸石油、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重要盆地伊洛瓦底江两岸和沿海大陆架地区。从缅甸北部亲敦江上游起,向南一直延伸到安达曼海大陆架,长约1100千米,总面积25.2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今为9.5万平方千米)。据缅甸矿业部公布的数字,缅甸已探明的大陆架石油储量达22.73亿桶,天然气储量办4443.1亿立方米。
四、基础设施
商缅甸的基础设施总体上很落后,交通很不发达,运输能力低下,通讯设施落后,通讯价格昂贵,电力基础薄弱,供需矛盾突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缅甸经济的发展。
1.交通
缅甸交通以公路和水运为主,铁路多为窄轨。近年来,政府大力修筑公路、铁路,陆路运输有了较大发展。缅甸全国有大小机场43个,主要机场有仰光机场、曼德勒机场、黑河机场、蒲甘机场、丹兑机场等。仰光机场、曼德勒机场为国际机场。目前已与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达航线,主要国际航线有曼谷、北京、新加坡、香港、吉隆坡等。国内航线共17条,大城市和主要旅游景点均已通航。铁路总长5800多千米,公路总里程22.21万千米,内河航道1.03万千米,各种船只537艘。可供远洋货轮停靠的港口主要有仰光港、勃生港和毛淡棉港,中仰光港是缅甸最大的海港,承担了缅甸90%的海运周转。
2.诵讯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2005年缅甸全国共有47.62万条陆地线路,69.56万固定电话用户,18.34万移动电话用户,电话线路约33万条,平均每145.76人拥有一部电话,人均电话普及率仅为0.7%。缅甸的电话价格出奇的高,一部移动电话需30000多元人民币。电话初装费官方牌价为500美元,黑市价达1000美元;GSM手机入网费1000美元,而黑市价在某些地区高达5000美元。邮件快递业务遍及全国129个城镇,全国88个城镇可进行文传业务。
在国际通讯方面,有6个当地卫星接收站和2个卫星通讯系统,同世界上31个国家和地区有邮政业务往来。对互联网,政府一直进行严格控制,只有政府部门和联合国机构才可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一些公司和个人亦被获准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2005年缅甸互联网用户达到7.8万,但普及率仍为亚洲最低。
3.电力供应
缅甸的电力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主要由水力发电、天然气发电、蒸汽发电和柴油发电等四个部分组成。1988年以前,缅甸主要的发电厂有24个,其中水力发电站仅14座。据缅甸官方统计、截至2006年9月,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已超过1775兆瓦。目前缅甸电力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全国发电量只能满足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几乎没有电力供应,即使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也不能保证全天供电,很多家庭和企业不得不自备发电机。
五、生态环境
由于缅甸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城市化程度低,生态环境保持了较高水平。从资源禀赋条件看,缅甸的可再生淡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均非常丰富,水体总面积达13400平方千米,年均地表水总量达约10663亿立方米,还有年均156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林地面积3437.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28%,原始森林面积134.4万公顷。
缅甸茂密多样的森林、广大的水体以及多种类型的生态区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长环境,使缅甸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缅甸境内生长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已确认的动植物物种包括300种哺乳动物、262种爬行动物、310种鸟类、80种两栖动物、281种鱼类、8570种植物。
缅甸政府重视野生动物保护,1912年制定了第一部《野生动物保护法》,1918年建立了第一个禁猎区。1994年新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53种哺乳动物、15种爬行动物、106种鸟类列入保护名单,政府打算将国土面积的10%辟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见表2)和森林公园(见表3)。
总体来看缅甸的环境退化程度是比较低的。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不断产生,给缅甸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卫生设施和水处理设施不足导致的疾病蔓延等等。缅甸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仍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形势发展的需要。